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品種 炮姜功效與作用

炮姜功效與作用

《中華本草》

【名稱】炮姜

【拼音名】Pào Jiānɡ

【英文名】Common Ginger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莖的炮制品。[br]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br]采收和儲藏:同干姜。

【原形態(tài)】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ㄝ阕愿o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cè)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藥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月。

【生境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性狀】性狀鑒定:本品呈不規(guī)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zhì)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xì)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br]顯微鑒定:本品粉末棕褐色。①淀粉粒眾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偶見糊化淀粉粒團塊。②油細(xì)胞及樹脂細(xì)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nèi)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zhì)。③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shù)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xì)紋孔,??梢姺票〉臋M隔。④梯紋、螺紋及網(wǎng)紋導(dǎo)管多見,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15-70μm。導(dǎo)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nèi)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xì)胞,直徑12-20μm。

【作用】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

【鑒別】總灰分不得過70%(藥典附錄ⅨK)。

【炮制】取凈干姜,照燙法(附錄ⅡD)用沙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jīng)】脾;胃;肝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瀉;溫經(jīng)止血。主虛寒性脘腹疼痛;嘔吐;瀉痢;吐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臨床應(yīng)用】用于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摘錄出處】《中華本草》

《中國藥典》

【名稱】炮姜

【拼音名】Pào Jiānɡ

【來源】本品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干姜,照燙法(通則0213)用砂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r\n

【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zhì)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xì)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鑒別】(1)本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眾多,長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偶見糊化淀粉粒團塊。油細(xì)胞和樹脂細(xì)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nèi)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zhì)。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shù)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xì)紋孔,??梢姺票〉臋M隔。梯紋導(dǎo)管、螺紋導(dǎo)管及網(wǎng)紋導(dǎo)管多見,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15~70μm。導(dǎo)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nèi)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xì)胞,直徑12~20μm。(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6-姜辣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 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于 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 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甲醇-水(40∶5∶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shù)按6-姜辣素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5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6-姜辣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100W,頻率4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8μl與供試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30%。

【炮制】取干姜,照炒法(通則0213)用砂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jīng)。

【歸經(jīng)】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

【功效】溫經(jīng)止血,溫中止痛。用于陽虛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虛寒,腹痛吐瀉。

【用法用量】3~9g。

【儲藏】同干姜。

【摘錄出處】《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