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外疫情的影響,好多進口中藥材無法正常進口,導致國內部分進口中藥材的漲價,這其中就有“土茯苓”。然而市場稱投料用的土茯苓都是用“菝葜”摻混的,含量不合格,因為他們兩個長的極像,切完混到里面,神仙難辨,對此小編為了弄清緣由,專門去云南的山上找了土茯苓和菝葜這兩味藥材,挖下來,切出來給大家分享。
一、土茯苓
土茯苓藥材來源于百合科土茯苓組土茯苓(本草綱目)/光葉菝葜(廣州植物志)的干燥根莖。
植物志中記載的土茯苓
土茯苓(光葉菝葜)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接,粗2-5厘米。莖長1-4米,枝條光滑,無刺。葉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長6-12(15)厘米,寬1-4(-7)厘米,先端漸尖,下面通常綠色,有時帶蒼白色。
土茯苓植物葉形(攝影制圖:獵藥人)
土茯苓藥材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厚0.1~0.5c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筋脈點及多數(shù)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富粉性,以水濕潤后有黏滑感,氣微,味微甘、澀。
木質和粉質對比(攝影制圖:獵藥人)
從對比圖來看,木質土茯苓切面呈淡紅棕色,可見多數(shù)類白色筋脈點,略有粉質,切面較光滑,纖維性較粉質土茯苓強;粉質土茯苓切面類白色,可見多數(shù)淡黃色筋脈點,質略韌,折斷時富粉性以水濕潤后有黏滑感,口嘗微甘,帶有淡淡的澀味,但與木質的相比,澀味較淡。
在此,其實小編想說的是,有人說木質土茯苓性狀不符合藥典的說法,小編認為是不對滴。首先,植物來源都屬于植物光葉菝葜(廣州植物志中記載的名字),其植物特征符合植物志描述;其次,藥典規(guī)定的土茯苓性狀顏色“類白色至淡紅棕色”,而這淡紅棕色剛好是木質土茯苓的顏色,粉質土茯苓的顏色是類白色,干燥后放置多久也不會變成紅棕色;第三,其實用手摸木質的土茯苓發(fā)現(xiàn),木質的土茯苓也有粉性,只是粉性太少,與粉質土茯苓相比,不到粉質土茯苓的十分之一,但是藥效成分的含量卻是粉質的2-3倍。所以,木質土茯苓性狀和含量不符合藥典規(guī)定是因為摻入了菝葜,而不是國內的野生木質土茯苓含量不合格。
二、菝葜
菝葜藥材來源于百合科菝葜的干燥根莖。菝葜又稱金剛兜、大菝葜、金剛刺、金剛藤。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粗2-3厘米。莖長1-3米,少數(shù)可達5米,枝條疏生刺。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長3-10厘米,寬1.5-6 (-10)厘米,下面通常淡綠色,較少蒼白色;葉柄長5-15毫米,約占全長的1/2-2/3具寬0.5-1毫米(一側)的鞘,幾乎都有卷須,少有例外,脫落點位于靠近卷須處。
植物志記載的菝葜植物
菝葜實拍植物特征(拍攝制圖:獵藥人)
菝葜藥材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并殘留堅硬的刺狀須根殘基或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shù)小亮點。切片呈不規(guī)則形,厚0. 3?l.0cm,邊緣不整齊,切面粗纖維性;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菝葜藥材圖(攝影制圖:獵藥人)
三、菝葜、土茯苓鑒別點
(攝影制圖:獵藥人)
從外觀看,菝葜最容易偽裝成木質土茯苓的樣子混入“木質土茯苓”,然而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菝葜與木質土茯苓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切面粗糙、纖維性強,沒有筋脈點,無粉性,質硬”;與粉質的土茯苓相比,由于它的膚色太深,混不到“白富美”的粉質土茯苓的圈子里面去,所以容易和粉質的土茯苓區(qū)別開來。據(jù)說有從越南和緬甸進口的木質土茯苓含量不合格,不知哪位同行有鑒別分析過呢?歡迎在留言區(qū)留言交流哦!
聲 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lián)系電話:028-60185688,郵箱:kefu@zyctd.com。
[摘要]:天麻作為硫磺熏蒸較為嚴重的品種之一,其藥材質量問題受到人們高度關注。該文利用全國8個主產區(qū)和3種主要變型天麻樣品,基于UPLC-Q-TOF-MS/MS探討不同產地和變型天麻藥材的質量及...
現(xiàn)代人越來越講究自身的保養(yǎng)問題了,所以在實際生活當中他們也比較樂意于選擇一些對自己身體有利的食物,其中紅參就是大家的一個非常常見的選擇,那么,在實際生活當中到底如何來辨別紅參的含糖量這個問題呢?...
草藥種類有很多,很多藥材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藥效卻可能是大大不同的,甚至功效相反,如大薊和小薊是常見的中藥,很多人對于這兩類藥材不能清楚的區(qū)分,常常會搞混,但其實這兩個名字相近的中藥材卻完全不是同...
野山參在其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形成了決定野山參品級真假的鑒別特征。由于品相在很大程度決定了一棵野山參的價值,所以不破壞野山參的傳統(tǒng)經驗鑒別目前仍然是野山參的主要鑒別方法。 相比園參論斤...
別名:血風、血藤、大血藤、血風藤、三葉雞血藤、九層風 來源:為豆科藤本植物白花油麻藤密花豆、香花崖豆藤雞血藤等的干燥藤莖。野生。雞血藤《中藥志》定名為白花油麻藤《中藥鑒別手冊》定名為密花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