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yè)門戶
  • 廣告服務
  • 本網(wǎng)站僅為中藥材產業(yè)信息展示平臺,所發(fā)布信息僅供參考,不提供任何交易服務

分享

[安國藥市]中藥文化 亟待弘揚

2008-07-26 17:20 作者: 邵振興 6519瀏覽 0評論 0 0 舉報

【天地網(wǎng)訊】

  中國的藥文化,由于它有著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yè)的繼承、發(fā)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jīng)》,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jīng)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概述

 

  中藥是在西方醫(yī)學傳入我國以后,人們對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稱呼,是與西醫(yī)相對而言的。

 

  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少數(shù)中藥源于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藥資源的開發(fā)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范疇。所以,中藥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于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相關內容

 

  一、毒藥非“毒”

 

  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藥物泛稱“毒藥”?!端貑?middot;異法方宜論》說:“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在古人看來,是藥三分毒,實際上是指藥物的特性;后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藥物?!夺t(yī)學問答》對此有解釋:“夫藥本毒藥,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醫(yī)圣張仲景更有精辟之論:“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藥。”神農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說他一日之中,辨別了 70余種藥物的特性。藥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了就會傷人害命。對中藥,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藥治病。神農嘗百草的本草,是一種勇于探索的偉大義舉,是一種舍生忘死的高尚行為。無怪對起步于先秦、成書于東漢、歷經(jīng)幾百年、融匯了幾代醫(yī)藥學家的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第一部中藥學巨著,作者們寧肯要隱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農”之名——《神農本草經(jīng)》,除了受托古之風的影響之外,恐怕也是對這位中華民族藥物學的圣祖的一種紀念吧 ! 由此不難看出,“毒藥”一詞的豐富文化內涵。正是這毒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療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四氣療疾

 

  中藥有“氣”,“氣”是什么?它能治病?我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農本草經(jīng)》中說:“藥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藥之“四氣”便由此而來。中醫(yī)藥理論中說到“氣”,居然有 27個義項。這個“氣”,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藥性”。我們的先祖用寒、熱、溫、涼來詮釋藥的特性,比“毒”要具體、科學多了。這個“氣”,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藥物來調理增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發(fā)揮正常作用,充分體現(xiàn)中藥對人體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農本草經(jīng)》中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 (即“類”),并說:“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下藥治病。”又說:“上藥……為君,主養(yǎng)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yǎng)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所謂養(yǎng)命、養(yǎng)性,都是突出了中藥調養(yǎng)人體的功效,從而保證機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正常,這就是許多人信奉中藥的原因之一。這是中藥學的進步,也是它的特色,這其中也充滿了文化意味。中藥的這種特性,被一一體現(xiàn)在每一味藥中,因為它對于療疾治病十分重要。對于寒病就要用熱性藥,對于熱病就要用寒性藥,這里藥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相反相成,這就是藥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由此可見,運用藥的“四氣”來治病,是多么重要,許多服用過中藥的人,或許對此知之甚少。 

 

   三、藥補趣話

 

  此外,還有味補?!渡褶r本草經(jīng)》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這五味對人體有何作用呢?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講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進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梢娝幬恫煌πЦ鳟?,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軟堅潤下。根據(jù)五味的藥用功能與進入相應臟腑的情況,也可以發(fā)揮其“補” (或補養(yǎng)、或調理)的作用。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內涵。

 

   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個政治術語,古代天子、諸侯都稱君,輔佐君者稱為臣,君臣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古代藥學家將它引入藥物配伍組方中,成為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早在西漢初年成書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岐伯回答黃帝關于“方制君臣”時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神農本草經(jīng)》說:“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齋更進一步闡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jīng)使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講明了君、臣、佐、使之藥的功能。更詳盡一點說,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或消除 (減輕)君、臣藥的毒性;使藥是起引經(jīng)或調和作用的藥物。中藥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本上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

 

   五、藥中哲理

 

  中藥自有它的藥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我們知道,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里僅就藥中哲理略談一二。 (一)藥性有“陰陽”:“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渡褶r本草經(jīng)》說:“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后世醫(yī)藥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金代醫(y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fā)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fā)泄,辛甘淡平?jīng)龊且?hellip;…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甘涌泄為陰。”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藥之特性,又闡明了藥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規(guī)律性。(二)治則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xiàn)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fā)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fā)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fā)揮作用。這既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辨證,又體現(xiàn)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yī)藥文化的獨特之處。(三)補益有哲理。講到兩方面的藥補,金代醫(yī)家張以正論補,頗具哲理,別樹一幟。1、他在《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一文中,從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醫(yī)五行理論,認為祛邪就是扶正,強調以祛邪為主,認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謂“補”,實際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稱他為“攻下派”。2、他在《補論》中,更是高論迭出:“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余者損之,不足的補之,是則補之義也。陽有余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余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這正是張以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處。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蘊,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方解藥文化之三昧。(四)用藥講“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學,認為能“致中和”,則無事不達于和諧的境界。用于藥理之中,一是調和,以不同的因素適度配合,使之比例恰當,如廚師之烹調羹湯,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諧、均衡、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是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目附和??梢?,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們的古代醫(yī)藥家們就是這樣的君子!中藥方劑之所以有數(shù)千年的生命力,決不是偶然的,我們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內容,在世界藥學理論和文化中,都是獨具特色、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融匯了我們祖先在藥學上的唯物辯證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藥方劑必須遵循的圭臬,還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

 

   六、用藥有兵法

 

  古人說:“用藥如用兵,任醫(yī)如任將。”兵法乃用兵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而用藥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藥性,更要切中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若說用藥如用兵,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比擬中的聯(lián)系:藥有性屬類別,兵有種類裝備;藥有輕用重用,兵有輔攻主攻;藥有緩急攻補,兵有虛實強弱;藥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勝。清代名醫(yī)徐大椿曾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論述道:對于循著六經(jīng)傳變的病邪,要預先占據(jù)它尚未侵襲的部位,就好比切斷敵軍的必經(jīng)之路一樣;對來勢兇猛的病邪,要趕快守護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衛(wèi)我方險要的疆土一樣;對挾帶積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積食,就好比敵方的輜車糧食已經(jīng)燒毀一樣;對新舊病的并發(fā)癥,一定要防止新舊病邪會合,就好比切斷敵方的內應一樣……此外,還說到用藥要辨明經(jīng)絡,好比派出偵察部隊;依據(jù)病的寒熱有反治之法,好比實施分化離間的策略……病勢正在發(fā)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時攻治,應堅守正氣,好比使敵軍疲憊;病勢衰退,就一定要窮追病邪退去之處,再增加精銳藥物,這好比摧毀敵人的巢穴。它充分啟迪我們,在用藥、用兵之間,去深入探討其中的道理,決不是故意聳人聽聞。 

 

   七、中藥理念 

 

  說到中藥理念,在許多普通人、乃至專業(yè)人士中,仍對此存在模糊的認識。這里僅就一個熱門話題“天然藥物等于中藥嗎”談談看法。前些年當世界興起“天然藥物”熱的時候,我們自己業(yè)內的人也主張用“天然藥物”來取代“中藥”,并說這是與世界接軌,是讓西方人接受中藥的一個重要舉措。此舉曾在藥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續(xù)至今。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天然藥物”的提出和興起,是西方醫(yī)藥界針對西方人懼怕化學合成藥物的毒副作用,從而轉向自然界尋找新的藥物途徑,通過研究,從某些含有特殊藥用成分的動植物身上,運用科技提取一種或(幾種)藥用成分,制成藥物,用于臨床,這無疑是當代制藥學的一個新的領域、一種新的發(fā)展。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為幌子,一下子就聯(lián)系上中藥了,認為中藥湯劑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草根樹皮黑湯,既不衛(wèi)生,又難喝,還說不清它的成分,實在可怕”;中藥丸劑西方人說它是“一團黑乎乎的藥丸,難以接受”。于是就下了這樣的結論:中藥落后,成分講不清,應該趕緊改成“天然藥物”,否則就會在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前途。難道“中藥”真的面臨絕境,慘到要改名換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嗎?我們的觀點是明確的:“天然藥物”不等同于“中藥”,務請諸君保持清醒頭腦。對于“天然藥物”的概念與內涵,上文已做簡述;而“中藥”的概念與內涵,與之決不相同。盡管中藥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藥用,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藥”,我們稱之為“中藥”的,也不是可以籠統(tǒng)而言的,首先,是指經(jīng)過炮制的各類飲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雜質,便于制劑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變藥物的性能,加強療效。而每一種方法中又細含若干種具體方法,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而這些炮制方法,現(xiàn)在已成為我們國寶級的機密。其次,中藥是指按照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與法則配比而成的方劑藥物,而不是隨心所欲的雜合物,然后根據(jù)需要,或湯、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見,“中藥”與“天然藥物”,既不可混為一談,又不可相互取代。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藥,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藥物”的興起,就亂了陣營,自動退避,主動靠攏,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藥,就是中華民族的藥,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的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獨特法則與文化內涵,是不可輕意棄置,更不可隨意取代的。不能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黑湯”、“一團黑黑的藥丸”,我們就自覺中藥落后,沒了底氣。如果放棄了湯藥,中醫(yī)的特色(辨證論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嚴重。 現(xiàn)在有模糊數(shù)學、模糊邏輯,無疑都是高深的科學門類。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一鍋湯藥、一團藥丸,目前對它們經(jīng)過配比后的藥物成分暫時說不清,那么,何不將它稱之為“模糊藥學”呢?由此我又聯(lián)想到世界無論是自然界或是科學界不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模糊”難題在困惑著人類,等待我們去考察、研究、揭秘嗎?對宇宙,我們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們不是有綜合宇宙學嗎?對人類居住的地球,我們依然存在許多模糊與未知,不是有綜合地球學嗎?就說對人體自身,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模糊與未知,人類基因圖譜的問世,無疑是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而綜合性的人體科學還面臨著多少有待探索的課題。人類不會因為對某種自然現(xiàn)象處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責它;人類不會因為對金字塔等許多古代建筑處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責它們;人類更不會對自身的器官、組織、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責怪它們……同理,人類暫時對一鍋藥湯、一個藥丸的成分處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況它們已存在了幾千年,救治和保養(yǎng)的人數(shù)以億計,僅這一條就足以證明中藥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我不相信把這些道理告訴西方人,他們還要跟中藥較勁 !

 

   要讓世人都知道中藥的內涵、中藥的文化,其底蘊是何其豐富!我們的任務,在把中藥推向世界的同時,要加大藥文化宣傳的力度。我主張“中藥”與“天然藥物”應該相互并存、相互借鑒、友善共存、各謀發(fā)展。世界如此遼闊,人類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這兩種事物同生共存。它們各有特色,各有優(yōu)勢,完全不必“合二為一”。是金子總在閃光。西方人不是照樣吃上了中國的煎餅、油條、豆汁和菜肴嗎?照樣唱上了中國的歌曲、京劇,說上了中國的相聲,穿上了中國的旗袍、布鞋嗎?如果真有需要,外國人照樣會喝中藥湯、吃中藥丸的。

 

                                                              邵振興轉載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wǎng)原創(chuàng)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協(xié)議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個人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fā)布,違者必究!

最新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

發(fā)布評論

央廣網(wǎng)北京4月30日消息(記者宋雪)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與國家中醫(yī)藥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的“生生之道——中醫(yī)藥非遺主題展”4月29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展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展示了近50項...

4月28日,成都市舉行支持中醫(yī)藥產業(yè)政策媒體見面會,成都市衛(wèi)健委、市經(jīng)信局、市公園城市局、市博覽局、彭州經(jīng)開區(qū)天府中藥城管委會公布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記者在會上了解到,這些支持措施涵蓋種植生產.....

28日下午,“機遇灣區(qū)”“機遇香港”“機遇澳門”采訪團來到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于2010年正式成立,是國家首個中醫(yī)藥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天麻種子。全媒體記者杜磊4月23日,走進州農科院地下停車場B2層,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木柴味,400多個裝滿雜木與菌棒的藍色塑料筐整齊排列在閑置停車位上。若非州農科院助理研究員張喬會的講解,很難想...

4月27日,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明安鎮(zhèn)臺梁村的田野上,種植大戶賈二平正手持新簽的土地流轉協(xié)議,與村民們熱烈討論著中藥材的種植計劃。他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豐收的景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