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張伯禮:土壤污染影響中藥材的品質
張伯禮認為,霧霾倒不是太大的問題,主要問題是土壤污染問題,通常是由于工業(yè)污染、農藥、化肥用得太多導致的。“中藥原來都是野生的藥,現(xiàn)在大多改成了大規(guī)模的種植,人工種植的條件和野生的條件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表示,人工種出來的藥跟野生天然的藥材相比,化學成分和性味都有變化。
筆者認為,一般而言,野生藥材藥性、藥效都優(yōu)于家種藥材,真正做到了純天然無污染。但人類一直無序的索取讓野生藥材資源日益匱乏,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哪怕家種藥材各方面不如野生藥材。但很多品種,家種藥材并不一定就不如野生藥材,很多都是我們憑借主觀打分而已。很多家種藥材經過儀器檢測后,發(fā)現(xiàn)含量各方面都可以達到藥用標準。但為何現(xiàn)在中藥療效一天不如一天?人工種植的條件和野生的條件是完全不一樣,有以上這樣的原因,但并非完全如此!一些野生品種確實不適合家種,家種出來和野生藥材完全是兩回事而,但絕大多數野生和家種藥材含量基本無異。最主要的原因,主要還是重金屬超標、農殘超標、過度使用農藥激素導致!而導致這類原因的根本還是中藥材生產落后,種植者素質較低,生產過于小和散很難監(jiān)管導致。未來,新型的種植模式將會替代現(xiàn)在小、散、亂的模式,大戶包地種植將成為中藥材種植的主流,他們擁有更多的資金,更先進的機器,更加容易溯源和監(jiān)管??傊痪湓?,土地養(yǎng)活農民,農民也要養(yǎng)活土地。
許淑清代表:用現(xiàn)代科技提高中藥材種植水平
許淑清建議,首先在種植之前,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對種植土壤和水質資源進行檢測,選擇合適的種植區(qū)域,同時在藥用植物領域引入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知識,積極推廣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將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科學的防治體系,減少用藥的使用量,保證藥材的品質。
筆者認為,用現(xiàn)代科技提高中藥材種植水平這個提議非常好,但怎么實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首先,中藥材成千上萬種,就算大宗品種也在40個以上。每個品種的特性各異,有根、有的用鱗莖、有的用根莖、有的有果實、有的用種子、有的用全草、有的用皮、有的用枝干、有的用花、有的用花粉等等,而且同樣是根莖,差別也非常大,都屬于非標準品很難用一個標準全部概況。也就是說,一個品種種植、采挖、加工需要的機器絕不相同,無法大批量統(tǒng)一設計、制造。而且,目前也很少有專門為中藥材種植生產農機的廠家,更不要說普及到千家萬戶。理想非常豐滿,現(xiàn)實卻如此骨干。如果想要提高中藥材種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家種大品種開始入手,選擇像干草、枸杞子、地黃、黨參這類用量巨大的品種。然后根據這類試點品種的推進速度再考慮其他品種的科技之路。最好的思路就是尋找一個萬能鑰匙,而不是一個品種對應一把鑰匙,那樣幾千個品種需要的提高的東西千差萬別,成本花費也是巨大的。從不同的品種中找到其中的共性是我們需要做的,對藥材的道地產區(qū)進行一定的扶持,但還是要跟著市場經濟的腳步走下去。還是那句話,藥材好,藥才好!
相關消息:
解讀兩會中涉及關于中醫(yī)藥各類問題(一)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chuàng)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未經本網站協(xié)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fā)布,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