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中藥材大宗商品三七的價格新周期論探討,意義重大,不僅關乎三七未來價格趨勢的演變,更關乎整個中藥材市場周期趨勢的判斷。不僅僅是對個別品種的預測分岐,更是中國市場經濟重大的基本規(guī)律的爭議。
圖1:云南文山三七市場
三七,當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沒有脫離普遍性的特殊性。更沒有能夠永遠脫離“ 基本面”,永遠逆“ 供給和需求規(guī)律”的特殊性。
圖2:三七市場交易場景
一、三七新周期論
中藥材市場2016年小牛市產生很多新理論,其中,“ 新周期論”最為吸引眼球。
圖3:三七40頭行情走勢
三七將不再重走中藥材歷史價格運動的周期性:高價-回調-低谷-復蘇-高價,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的歷史。特別是改變爆漲多年后,必然在底部橫盤震蕩,以便調減生產和消化余量庫存,之后才會開啟新一輪的上漲周期。而是一反歷史常態(tài),上一輪價格的“ 波峰”反而成為新一輪價格的“ 底部”,反而是新一輪價格的“ 支撐”,所以,三七將會進入“ 新周期”,通俗說就是一棵神竹總往上長!一節(jié)接一節(jié),只有地,沒有天!
新周期論認為三七僅僅是“ 突破口”,從此,中藥材大宗商品市價,三七頭羊引路,一群品種羊跟進,仿佛爬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這樣就是新周期論。
二、無地論探討
圖4:云南某地田連阡陌三七種植區(qū)
為什么三七市價會進入新周期?一個重磅的理論推手就是無地論。
1、無地論簡介
正是名貴藥材三七,卻在不經意間陷入了一場關乎興亡繼絕的危機。業(yè)界人士預測,若不盡快紓困,五到十年內,一場“三七荒”或將無可避免。
“無地可種”危機深化:三七受制于“連作障礙”。肇因于三七的生物特性,種過三七的土地,不能貿然再次種植,否則易發(fā)生病害,甚至造成絕收。這些因素客觀上造成了適宜土地資源的稀缺性。
此前普查,在現有種植模式下,從2016年開始十年內,云南可能出現三七用地荒。從目前情況看,這個時點可能提前到2020年左右。
如果出現三七荒,我國中醫(yī)藥相關聯行業(yè)將面臨重大危機,眾多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成藥將成為無源之水,這一前景令人擔憂。
2、無地論小解
圖5:路邊這樣的種植三七的大棚隨處可見
果真如此,三七將貴如黃金,猶如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都是世之絕品,無價之寶!
的確,三七,象很多中藥材一樣不能重茬,人參、黃連、黃芪、生地、桔梗等都一樣。
種過三七的地要復種三七,據說要休耕廿年之久。這樣僅需10年,可能5年,具體到2020年,將沒有可供種三七之地。所以,現在的庫存和未來三五年的產新貨都是稀缺之寶貝,貴如鉆石。結論顯而易見:此刻不買,又待何時?
圖6:文山縣某老七地重復利用集成試驗示范項目規(guī)劃示意圖
3、回顧三七大歷史大空間
云南全省適種之地都種上了。那么,我們就可以相信:三七在地三五年之內采挖完,將不會再有地能夠產出三七嗎?
請看三七的道地沿革:
“ 本草綱目”李時珍:三七“生廣西南丹諸州番洞深山中”。此處南丹為廣西南丹縣,距云南文山縣約700公里,高速車行10小時左右。所謂諸州,應指廣西南部幾個州的區(qū)域。
李時珍(1518-1593),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明朝葉權“ 賢博編”:“ 廣西東蘭、那地、南丹三州蠻洞中山谷之間,出一種金槍藥,名三七,狀類土白術,味甘如人參而厚,草本生者……廣西靖江王府中傳有服法……本草方書具不載,一神藥也?!本附醺趶V西省桂林市,至今是名勝古跡旅游勝地。東蘭是廣西河池市東蘭縣。那地,今天廣西無那地為名稱的縣,叫那地村的有五處,在河池、百色、上林各縣市。
“ 植物名實圖考”吳淇浚:三七“ 余聞田州至多”。此書為中國清代植物學專著,1848年出刊。此處田卅指廣西百色田陽縣。
曹炳章:“ 三七原產廣西鎮(zhèn)安府……。有野生種植之分”。曹為近代醫(yī)家(1877-1956年)。浙江鄞縣人。于中醫(yī)古籍之保存,作出貢獻,精選古醫(yī)籍365種,編成《中國醫(yī)學大成》。此處歷史上的鎮(zhèn)安府可能在玉林和悟州一帶。
“ 藥物出產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原著陳仁山:三七“ 產廣西田卅為正地道”
圖7:《嶺南采藥錄》
“ 嶺南采藥錄 ”1936年出版,作者蕭步山:稱三七為田七。在廣西、廣東沿海地區(qū)及東南亞地區(qū)也常用此稱呼?!疤锲摺边@個名稱與普洱茶一樣,都是因集散地而得名。歷史上廣西田州府(現在廣西百色市田陽縣)曾經是三七的集散地,所以又叫“田七”。
以上說明:
1、古文獻記載野生三七400多年前在廣西發(fā)現廣泛分布。
2、廣西歷史上50一100年前三七家種成功,被認為正地道。
3、根據古文獻推斷:歷史上三七在廣西南部幾個州都有成功的種植歷史,而且地域泛圍廣擴,家種三七持繼了數百年。只是近二三十年逐漸減種,可以說,廣西種三七的產地土壤已經休耕到位了。
4、云南三七逐步發(fā)展,目前到達了頂峰,適種三七土地稀缺。
這樣,云南無地可種的三七藥農,尋覓可種之地。順理成章,輕車熟路,扎根廣西,租地大規(guī)模種三七,看來是可行的。
可以預見,三七遠走廣西,只不過是認祖歸宗,只不過是歷史輪回,否定之否定的必然。不由得讓人唏噓:三七產地變遷采用大歷史大空間周期循環(huán)的方式。
5、三七會走出云南?
還有更讓我驚奇的,我的-位亳卅朋友他說:要搭乘“ 一帶一路”時代的列車,去東南亞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尋適合之地,去種三七等中藥材,那里土地和勞動力便宜。試種,已經開始,此事給我的啟示:一批中藥材種植業(yè)的開拓者,有了走出國門的勇氣和雄心。那么,進一步思考,美國或加拿大呢?這一點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寧可他人作不到,萬萬不可想不到、防不到。該有何預案以應對呢?否則,可能十年八年之后,突然在市場之上發(fā)現了“越三七、 西三七、花旗三七”,到那時狼已據山巔,腑視國產三七市場!就大大的晚矣!
走出國門這種闖勁,又有強大的后盾: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日益強大,像中國航母駛向遠洋一樣,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在全球最優(yōu)配置資源,發(fā)揮各地域經濟優(yōu)勢,生產質量最優(yōu)、成本最低的商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可能不僅僅是夢想。
請看先行一步,走出國門的中藥材種植業(yè)――茯苓 。靖州新聞網紅網靖州站8月8日訊: 2015年,福建藥材種植商飄洋過海到了非洲。非洲氣溫較高,原本生長期為1年的靖州茯苓在非洲9個月就能成熟采挖。試種當年,靖州茯苓在馬達加斯加大獲成功。去年,靖州茯苓又被推廣至南非,2個國家種植茯苓200萬窖,鮮茯苓年產量達5000噸。今年,藥材商繼續(xù)擴大種植規(guī)模,截至7月底已經種植茯苓菌種500萬袋,預計今年鮮茯苓年產量超過1萬噸。
令人驚喜,先行者旗開得勝,后繼者――走出國門發(fā)展中藥材生產,在全球范圍布局――或幾經磨難,也一定會馬到成功。
6、道地產地變遷的辯證觀
三七不是地下的礦產不可移動,不是不動產。三七是珍貴藥用植物,近五百年三七的產地變遷史充分證明,三七產地會變遷。
我們遵重珍稀中藥材的道地性,特別遵重近二十年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皆多因素疊加,遵重雨雪風霜、山川河流、天空大氣,這樣的大自然,選擇了文山,選擇了云南,成為三七的主產區(qū)。又遵重市場,選擇了文山作為唯一的三七集散地,又選擇文三市場成為三七價格的發(fā)布地。以文山為代表的云南,為中藥材皇冠上的這顆明珠閃閃發(fā)光,作出偉大的歷史供獻,享譽中華!永載史冊!
但是,從大歷史大視角觀察,和從更廣闊的自然空間審視,中藥材傳統(tǒng)產地的遷移又是絕對的。江山代有人材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世界上唯一不變的規(guī)律: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既然由于種種原因,三七傳統(tǒng)主產地可由廣西移居云南,那么,當今天云南既然已經無地可種三七,那么,三七為什么要絕種絕收,自取滅亡,而且危及到中成藥生產企業(yè)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三七為什么不再尋風水寶地,或為什么不再回遷廣西呢?
國內多數學者亦認為:決定藥材質量主要是種質,相同種植環(huán)境與管理條件下,種質是決定因素。所以,既使三七搬遷新居,只要道地三七的基因世代相傳,香火永繼,三七不會變味。
圖8:商家三年生的三七
7、數十年三七種植實踐
云南並不是三七的唯一產地,也不是僅僅云南的土地能夠種三七。中藥材界權威朱圣和主編“ 中藥材商品學”三七題目下,關于產地,這樣介紹:主產于云南文山……廣西靖西、睦邊、百色等地。此外,四川、貴卅、江西等省亦有生產。
被奉為圭臬的“ 中藥大辭典”:主要栽培于云南、廣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
中國藥材公司編著“ 中國常用中藥材”: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四川、湖南、貴卅、福建、江西、湖北、浙江亦有少量引種。云南,廣西種植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歷史悠久。
“ 中藥材產銷”王惠清編著:四川、貴卅、湖北、江西在80年代初引種成功。
“ 四川中藥材栽培技術”四川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南川種植研究所和四川省中藥材公司,編著:
“ 四川省引種載培較多的越西縣,……三七生長發(fā)育正常。但由于冬季氣溫較低,種子多不能成熟,為了避免這一缺點四川在臨近越西的普格縣建立了三七種子生產基地,……(自然條件)與云南主產區(qū)硯山氣候相似,三七生長良好,能正常開花結果?!?/p>
再看在“ 六五”期間,三七種植的產量,各地所占的份額
以上數據是中國藥材公司的經濟指標統(tǒng)計數字,此數字在當時藥材系統(tǒng)統(tǒng)一管理和領導下的逐級上報匯總所得。塵封的數字會說話:在八五其間廣西也是三七的重要產地之一。看起來產量很小,其實當時社會需求只在300噸左右。
1980年至1985年云南和廣西的三七產量相比大致2:1,還有貴州、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江西都有家種產量,年不足10噸。1984年中藥材市場放開,由于三七市場波動大,次產區(qū)和小產區(qū)逐漸被淘汰。云南得益于三七市場,三七集散功能和信息功能,經歷三十年市場的洗禮,至今云南成為一家獨大的三七產地。
但是,從另一面我們看見,可種三七之地,歷歷可數。特別是廣西、貴州、四川、江西都大有前景。
8、無地論無益于破局
再說,“ 無地論”,必然引發(fā)恐慌性大量囤積已經嚴重供大于求的三七。囤積風會哄抬價格。三七供大于求,生產該調不調,令七農瘋狂種植,讓七農把三七產地擴散到我們意想不到的地域去。三七不是種得越多越好,豐產不豐收,浪費了稀缺的土地資源。
當然,無論是三七認祖歸宗,還是遠走他鄉(xiāng),趨動力是三七的價格,種三七收益可觀,藥農自然尋地種植??梢?,越大量囤積三七,仿佛種一棵樹,三七市價順著樹往上爬去!那么,三七種植業(yè)也就火起來。
無地論是三七新周期論的一根頂梁柱,我看不穩(wěn)。因為,野生三七不止云南,據古文獻記載很多省份都有;400年以來家種三七不止云南,據歷史記載很多省也都有;種植成功並提供三七商品的有十多個省,特別是廣西也是傳統(tǒng)三七主產地之一。這樣可供種植三七的土地,不止云南獨有。
圖10:三七產地初加工
所以,宣傳十年五年,就無地可種三七是不科學的。還不如發(fā)動全國的植物學、中藥材種植學、生物遺傳學等多學科的專家攻克三七連作障礙,保護三七在云南健康發(fā)展。還是事實求是地對待三七連作難題!
如果心胸再放得寬廣一些,全國一盤棋。從全國適宜種三七土地的實際出發(fā),調查研究,統(tǒng)籌規(guī)劃,保護稀缺的土地資源,大輪作和小輪作相結合。當前,云南種三七的地力耗盡,可以休耕種其他作物。廣西、四川等適宜種三七的土地,大力開發(fā),地租便宜,地力足高產,待二三十年之后,廣西休耕,主產區(qū)再回家云南,這樣大周期產地循環(huán),此為大輪作。當然一個產區(qū)內也可以采取小輪作。一個省內的種三七土地,有種有休。這要克服盲目的作大作強的思維,也要克服地方主義。特別是有遠見的大企業(yè)集團的三七基地,為什么扎堆云南,不去開拓生產成本更低的適應之地呢?如此,三七種植業(yè)會健康發(fā)展。
三、需求為王
三七活血化瘀,是防治當今富貴病的良藥。各種普及宣傳和推廣手段,把三七從中藥房的藥斗子,送進尋常百姓家。于是,三七的年需求量,從2013年的七八千噸,三四年之間增長到高達2萬多噸,三七粉功不可沒,是三七需求增長的主角。但是,鑒于目前三七粉的普及程度,現在更需要開發(fā)高科技優(yōu)質精品,綠色精品,服用方便,為老百姓喜聞樂見。這時,需求才能再上新臺階。
圖11:三七粉服用方便,為老百姓喜聞樂見。
三七產業(yè)輝煌,需求為王。如果期盼三七開創(chuàng)新周期,無地論靠不住的,需求強勁增長才是新周期的強大動力。
圖12:為適應市場需求,三七品規(guī)出現細分
三七產業(yè)良性健康發(fā)展三五十年,那時,不刻意追求三七的天價,名義價格必然天價。其實,天價毫無意義,追求三七有益人民的健康長壽才是終極目的。不刻意追求符合西方標準走向國際市場,三七名牌也一定會以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經典風范走向世界。
支撐起這座人類醫(yī)藥史上豐碑的應該是一個最暴炸性的數字,事實勝于雄辯的數字告訴全國全世界的是三七對人民大眾的療效:統(tǒng)計吃三七粉的治療成功率。1仟萬三高人,或l00萬,或10萬,或1萬,治療成功率。當然,一期二期三期臨床實驗,必不可少。而實實在在的社會的大規(guī)模的醫(yī)療實踐更有說服力。征求自願者,實事求是地科學統(tǒng)計。治療效果說話!敢于這樣大規(guī)模地驗證,說到底,來源于對三七功效的自信,來源于對中醫(yī)藥的自信。我翹首期待這樣的驚天動地的數字!
玩點實的,別玩虛的。把三七吹成萬金油,神化三七,萬一有一天走下神壇怎么辦?一方面宣傳還有一波行情,平安無事嘍,卻悄悄地進村了。怎么讓人相信什么戰(zhàn)略儲備呢?什么五年以后無地種三七,三七開始新周期呢?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市場價格由供給和需求矛盾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fā)展三七產業(yè),萬萬不可依靠炒作價格為驅動力,那樣三七產業(yè)就變味了。
腳踏實地做基礎工作,統(tǒng)計大眾治愈效果,才是老實人辦老實事,普羅大眾才敢于享受三七治療富貴病的神奇療效。三七的需求才會以20%或30%的速度遞增,三七才會走向世界,那時才一貨難求。中國老人相見,美國胖人相見,頭一句見面打招呼的話都要問:“ 你吃三七了嗎?”同時帶動中醫(yī)藥走向全世界普及,象美國的大片、肯德雞、可口可樂。這時,我們中醫(yī)藥人才可以自豪地說:中醫(yī)藥萬歲!三七萬歲!
往期回顧:《重磅》第56期:2017年川姜黃市場趨勢分析報告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chuàng)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fā)布,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