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中藥材是防治疾病的武器,是中醫(y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第3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tǒng)計,我國中藥資源種類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目前進入商品流通渠道的約1000種,常用中藥約500~600種。長期以來,中藥材因產地廣闊、品種繁多、來源復雜、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新異品種不斷出現等多種原故,致使中藥材品種混亂,質量下降,偽劣品種不斷出現,嚴重影響了中醫(yī)藥的信譽,阻礙了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藥的真?zhèn)蝺?yōu)劣,可分為:正品、地區(qū)習用品、代用品、偽品。正品指《中國藥典》、《部頒標準》收載品種及雖未收入國家級標準,但已被廣泛公認的品種,如地方標準品種、民族藥、新興品種、傳統(tǒng)藥材等。中藥正品允許在全國范圍內作商品藥材流通和向國外出口銷售。地區(qū)習用品指國家標準未收載,而在局部地區(qū)有多年生產、使用習慣的藥材品種。地區(qū)性民間習用藥材,只準在本地區(qū)內銷售使用。中藥代用品,主要是因需求量不斷擴大,而商品藥材短缺,供不應求,而以同屬近緣品種、栽培品、非藥用部位、人工合成品、性效相近品種代替短缺的正品中藥。中藥偽品自古即有,偽品的出現主要是因一些不法藥商受暴利驅使,利用某些名貴短缺中藥的社會需求,趁機制售假藥,以假充真;其次,也有部分使用者對中藥材真?zhèn)伪鎰e不清,以假當真,以及濫用同名異物等方面的原因。假藥主要分為:藥品所含成分與國家藥品標準的成分不符合的(劣品);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當前的商品中藥材中,偽品屢見不鮮,常見制偽手段有人為增重、人為造假、品種混淆、提取成分后的藥渣偽充、非藥用部位摻偽等。如用大的三七剖開加入小個的三七或其它雜物,人為增重提高規(guī)格;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經模壓加工制成假冬蟲夏草;用皖貝母、東貝、彭澤貝母、砂貝母、土貝母冒充正品貝母;人參提取皂苷后的藥渣充偽;帶非藥用部位花柱的西紅花摻偽品等。
專家建議:對于正品,要大力發(fā)展和推廣應用;對于地區(qū)習用品,要謹慎地有限制使用;對于代用品,要合理地積極研究和開發(fā)利用;對于偽品,要提高鑒別能力,堅決禁止流通和使用。
(本文出自中藥材天地網信息中心,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出自“中藥材天地網”,否則后果自負)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chuàng)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fā)布,違者必究!